【好支部 好支书】富民有“金”招 治村见“乐”效——昭君镇金乐村党支部探索基层治理“三剂良方”

2025-06-27 09:05  

金乐村党支部坚持“用活政策稳根基、壮大产业强底气、贴心服务暖民心”协同发力,推动全村连续10年实现“零越级上访”,绘就了“产业兴、民心齐、村庄美”的和美乡村新图景,为推进乡村良善之治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经验。

01 把政策落实,让老百姓得实惠

建立“三账双轨”宣讲体系、“常态+应急”落实机制和“阳光治理”监督模式,实现政策宣讲和精准施策全覆盖。一是“三本账”入户,宣讲无盲区。建立“屋场院子会+背包入户”政策宣讲双轨模式。一方面,每月召开4场以上屋场院子会,村干部带着记录群众需求的“诉求账”、跟踪落实情况的“进度账”和反馈处理结果的“回音账”参会,现场解读医保、养老、产业扶持等政策,实现政策宣讲零距离;另一方面,针对60岁以上老人及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群体,开展“一对一”背包入户宣传。2024年累计走访380余户,通过个性化讲解,推动政策知晓率从70%跃升至98%。81岁老人乔云贵感慨:“过去看不懂政策文件,现在干部上门讲解,我们能享受哪些政策都清清楚楚。”通过分层分类精准宣传,既确保政策覆盖无死角,又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。二是“两条腿”走路,落实无遗漏。在精准施策方面,建立“一户一档”动态管理体系,由村“两委”干部分片包组,通过“过筛式”摸排全面掌握家庭情况,严格遵循“应纳尽纳、应享尽享”原则。2024年,精准将23户45名符合条件的村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。在应急救助方面,开辟“政策速办通道”,对突发困难群体实行特事特办。特别是在2024年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,仅用2天就为16户受灾家庭办结7万元临时救助,让群众第一时间感受到“雪中送炭”的政策温暖。常态管理与应急响应相结合,在保证政策执行规范性的同时,进一步提升了民生服务时效性。三是“一碗水”端平,公开无偏倚。“基层治理最大窍门就是公开公正、不偏不倚。”村书记向军朴实的话道出了金乐村党支部的工作理念。坚持严格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在村广场最醒目位置设立阳光公示栏,通过一本“明白账”增强群众“信任感”。产业路建设项目中,涉及土地补偿的90户村民(含3名村干部亲属),采用统一测绘标准,补偿金额当日公示、15天全程公开,接受村民监督。村民徐金元深有感触:“干部亲属和村民一个样,我们心服口服。”依托“制度+阳光+监督”,村级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增强。

02 把产业搞活,让老百姓有盼头

通过资源整合夯实发展根基、产业创新激活增收引擎、基建升级筑牢民生保障,形成“固本-提质-惠民”良性循环。一是壮大集体经济强基础。通过多元化经营,打造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。资产经营方面,在县城购置2间优质门面房,市场化招租获得年租金收入3.6万元,为村集体提供了稳定现金流。资源盘活方面,开发金家湾20亩闲置荒滩,建成高标准莲藕种植园,配套种植10亩葡萄园,打造集“荷塘观光、采莲体验、水果采摘”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,年增收15万元,带动周边村民开办3家农家乐。品牌运营方面,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“金乐荷花节”,吸引游客3000余人次,拉动消费10万余元。村民朱大姐将自家农房改造为民宿后,依托莲藕基地的带动效应,今年仅此一项创收2万多元。“资产经营+资源开发+品牌打造”盘活了闲置资源,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。二是优化为农服务促增收。“科技兴农、服务下沉”双轮驱动,建立村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。着眼破解柑橘品种退化难题,主动对接县特产中心专家服务队,推行“村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联动机制,集中连片改造2000亩低产橘园,引进纽荷尔、伦晚等优质品种,带动亩均增收600多元。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,建立村级农资直销中心,以出厂价供应优质化肥,降低村民生产成本。62岁橘农杨永珍欣喜介绍:“老品种果子小、价格低,丰收年本钱都回不来。现在换了新品种,去年收入突破8万元,今年用上村里直供的化肥,每亩成本省了100多块,产量还涨了三成。”三是升级基础设施惠民生。依托“政府项目+乡贤反哺”整合资金500万元,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工程,系统推进“道路黑化、管网改造、亮化提升”三大民生项目,完成产业路硬化5.25公里,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,新建灌溉蓄水池5座,铺设应急供水管网3千米。柑橘主产区金家湾过去因道路泥泞,运输成本居高不下,每逢雨季,果农只能人工搬运。如今,硬化路直抵果园核心区,运输时间缩短至20分钟,成本直降20%,根本破解“柑橘出山难”问题。向军介绍:“基础设施全面升级,消除了农产品流通梗阻,化解了因运输难引发的矛盾纠纷,村民都把心思集中到了产业发展上。”

03 把服务做细,让老百姓暖心窝

金乐村党支部通过“感情疏导+机制保障+服务提质”三维联动,打造形成“小事不出组、大事不出村”乡村治理新格局。一是笑脸相迎暖民心。村干部积极开展“微笑服务”行动,,热情接待每一位办事群众,做到“来有迎声、问有答声、走有送声”,使“门好进、脸好看、事好办”成为服务新作风。2024年,果园灌溉项目施工期间,施工方操作不当损坏了3组徐大爷的5棵柑橘树。徐大爷怒气冲冲来到村委会,向军一个真诚的微笑、一杯温热的清茶、一句诚恳的致歉,缓解了紧张的氛围。经过半小时心平气和协商,当场达成赔偿协议。徐大爷感叹:“原本准备大闹一场,没想到村干部这么通情达理,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公道!”“笑脸工作法”以温情服务提升了矛盾化解速度,彰显了为民服务温度。二是矛盾化解不拖沓。推行矛盾及时到场防激化、及时倾听稳情绪、及时施策解难题“三及时”工作法。5月的一个周末,村民郑家两兄弟因土地征迁补助分配问题剑拔弩张,村“两委”接到消息后,火速赶到现场。通过分别倾听诉求、追溯亲情纽带、提出折中方案“调解三部曲”,化解了冲突,让兄弟二人冰释前嫌。2024年,“三及时”工作法成功调解15起纠纷,其中13件实现“朝发夕解”,调解成功率100%,真正实现了“夫妻矛盾不出门、邻里纠纷不过夜、山林土地纠纷不出村”,进一步织密了全村矛盾纠纷化解“保障网”。三是钉子回头成闭环。构建“问题收集-分类办理-回访反馈”的闭环体系,建立“民生实事回头看”督查制度,以“屋场院子会”为常态化议事平台,集中解决民生实事。响应速度求“快”,维修20盏路灯后,针对村民反映的“金家院子照明不足”问题,3个工作日内追加安装5盏高杆灯。服务流程求“清”,针对群众反映“代办事项流程不明”问题,精心设计可视化便民服务流程图,在全村关键点位张贴全覆盖。办理成效求“实”,累计解决道路维修、灌溉用水等群众“急难愁盼”46件,群众满意度达98%。“快速响应+透明流程+实效导向”打通了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基层治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
如今的金乐村,10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,3项历史遗留问题清仓见底。平坦硬化路串起座座果园,明亮路灯照亮了村民晚归路,和睦邻里情洋溢在每个院落。从矛盾迭起到治理有效,实现“零越级上访”,从产业薄弱到柑橘飘香、道路通畅。

来源 | 兴山组工

编辑 | 郝小芳

编审 | 张雅莉

终审 | 吴健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