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香溪评论】垃圾“各回各家”家园方能洁净美丽

©原创   2021-03-23 09:48  

近日,一位少年主动弯腰捡拾垃圾的视频被媒体报道,引起广泛关注,网友纷纷为少年点赞,将其誉为最美“环保少年”。但是,在为这位好少年点赞的同时,我们更应该思考,这些地上的垃圾从何而来?为何屡捡不尽?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,让垃圾“各回各家”,才能真正建设生态美丽城市,打造魅力家园。

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乃人之常情。“蓝天白云”“青山绿水”“小区整洁”“鸟语花香”,这样的环境无人不爱。而这样的环境需要共同营造和保护。政府、主管部门、街道社区主动作为,携手开展教育宣传活动,将“垃圾分类入桶,共建美好家园”的理念,根植于市民心中,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譬如,成都建立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,社区工作人员用快板的形式传播垃圾分类知识,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。居民完成分类投放后扫码积分,凭积分兑换奖品。极大激发了居民的“让垃圾各回各家”的热情,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区环境。重庆开展“走进环保公众开放周”,邀请市民深入污水处理厂、生活垃圾处理站等地参观,对比污水进、出水养金鱼,组织观看微生物成像演示,从宏观至微观让市民了解环保知识,提升了市民环保意识,激发了市民让垃圾“各回各家”的主动作为。

让垃圾“各回各家”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。既需要好言好语地劝导,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。只有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,才能从“人人独善其身”到“人人相善其群”。政府、主管部门、企事业单位和社区都应该建立完善的环保制度,明确规定单位主体和职工、居民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,使其成为约束单位和个人的刚性规范。譬如,北京市于2020年4月通过的《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,向六大领域的不文明说“不”。其中“在公共卫生方面”居于六大领域之首,清楚规定了“随地吐痰、便溺”“乱丢烟头、纸屑、塑料袋等废弃物”都是要持续治理的不文明行为。

让垃圾“各回各家”,还需加强监管、适度惩罚。譬如,安装天眼随时抓拍,在当地电视台、公众媒体开设“曝光台”,每天定时对“乱丢乱扔者”曝光,彰显环保法规“钢牙利齿”的威力, 对“乱丢乱扔者”起到震慑作用,促其及时收手。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,使其下沉社区,监管“乱丢乱扔”不文明行为。对“初犯者”现场教育,施以“清扫保洁”劳动惩罚。对屡教不改者则纳入个人征信记录。上海于2016年出台的《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》,运用多种手段推动环境治理,将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征信体系,通过推进绿色信贷、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快形成社会合力,保障上海环境质量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。”我们只有落实让垃圾“各回各家”的小细节,才能践行“保护优先”“自然恢复”方针,写好“治山理水”“显山露水”大文章。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的路子,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,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,让我们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“绿水青山”的魅力家园。

作者 | 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胡平先

稿源 | 荆楚网

相关阅读